R. H. Felidae Athena

是一只猫科动物
重生的嗑cp新号
被屏蔽的文可见→https://rhfameow.design.blog/
或者
https://archiveofourown.org/users/R_H_Felidae_Athena/pseuds/R_H_Felidae_Athena

【Meta】厌女套路,角色塑造和女权主义创作(5)

【Meta】厌女套路,角色塑造和女权主义创作(5)

又名《厌女套路,角色塑造和女权主义创作种族篇》《种族主义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应该谈论种族问题》

 

我们在前面几篇浅浅提及了种族身份在性别议题中带来的影响,并已经探讨了种族因素和性别因素交叉而形成的多重压迫,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把种族问题单独地提出来进行套路,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房间里的大象吧。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国籍(Nationality),民❆族(Ethnicity)和种❆族(Race)这几个概念。国籍(Nationality),是指一个人属于一个国家国民的法律资格,是政治概念,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国籍,也有可能没有国籍,你无法从一个人的外表看出ta的国籍。民族(Ethnicity)是一个文化概念,基于相同的祖先、血缘、外貌、历史文化、习俗、语言、地域等形成的共同群体,一个人可以有多个民族认同。种族(Race),传统上是基于体质形态或遗传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进行的划分。尽管人们通常认为种族基于生物因素,但实际上在不同地区和时间里,对种族的认定也并不一致,与此同时,种族的认定也和自我认同有关。比如在美国会被认为是黑人的人,在巴西可能会被认为是白人;在英国,来自北非和中东的人更可能被认为是亚裔而在美国通常会被认为是白人。在殖民时代之前,许多地方并不以肤色或者外貌进行种族区分。一个与有色人种开始亲❆密关系的白人经历了因为自己的关系而被歧视或看到自己的亲人成为种❆族❆歧❆视的牺牲品的体验后可能不再认为自己是白人。你可以通过皈依犹❆太❆教而成为犹❆太人。现代科学也证明了人种不属于生物分类学,在智人以下没有所谓人种的生物分类。一个人可能拥有多种族的身份背景。种族其实和民族一样,是一种社会建构,一个文化概念。但不幸的是,由于种族目前仍然在社会中带来实际的影响,所以我们仍会谈论种族,谈论种族,性❆别,阶级,取❆向,宗教等等身份带来的交叉性问题,直到所有歧视彻底消失的那一天。



  • 种族主义&殖民主义

让我们从最臭名昭著的套路开始:白人救世主套路(The White Savior Trope。我们对殖民历史并不陌生,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时候,杀害、强制同化或赶走土著居民,取得当地的实质性特权,剥夺土著居民的财产和建立使ta们处于不利地位的法律和系统。要注意的是,尽管殖民者的统治利用了军事和其他优势,但殖民❆主义通常基于种❆族主义,即殖民者自称殖民的正当性不在于其军事和政治的先进,而在于种族上的先天优越性。殖民主义国家亦会强化这样的殖民主义社会文化、宗教、语言、法律等,形成殖民文化霸权,以便西欧定居者在当地作为少数群体但却拥有稳固的统治权。因此,歌颂探险家、殖民者的欧洲中心主义叙事的作品就出现了。在这些“英雄”故事里,白人(通常是男性)是救世主,他们带来新事物新知识(=文明),爱上了原住民女性,甚至成为原住民中的一员,最终带领原住民打败邪恶或者走出困境,并且在拯救的过程中学到关于他们自己的东西。目前殖民主义在大部分国家已经成为历史,但白人救世主套路却顽固地留了下来,《阿凡达》《绿皮书》《隐藏人物》《夺宝奇兵》《金刚狼2》《绿贱》,无论在饱受大奖青睐的冲奖影片还是超级英雄流行文化中比比皆是。甚至是在表达反种族主义的电影里(比如《隐藏人物》《绿皮书》),一个“进步的”白人冒着被其他白人看不起的“风险”(风险?有什么风险?白人走在路上会无缘无故仅仅是因为肤色被警❆察射❆杀吗?不要太搞笑了)带头反对种族歧视,最终感化了其他人、结束歧视,带来了幸福快乐的结局。这个套路是相当有毒的,因为它忽视了系统性的种族主义(种族主义的司法警❆察系统、结构性的教育经济政治不平等),并认为支持有色人种群体是白人的责任,因为有色人种缺乏自己反抗的资源、意志力和智慧。“白人救世主”剥夺了有色人种、原住民的自主权,在非白人故事中边缘化了有色人种和原住民本身,让有色人种反而成了塑造白人角色的工具。这种白人救世主情节不仅仅存在虚构作品中,还在现实中伤害有色人种、原住民和黑人群体。就比如电影《隐藏人物》改编自黑人女性作者的同名非虚构作品《隐藏人物》,可是白人男性导演却擅自添加了一段根本不存在的“白人老板砸掉种族隔离的标识”剧情,并认为“需要有白人做正确的事”,在戏里戏外都更是强化了“女人需要被男人解放”“黑人需要被白人解放”的双重有害印象。多么可笑啊,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这么多年,我们怎么从来不知道黑人女权主义者原来都是白人男性呢?

白人救世主套路的本质是白人至上主义。它认为白人更加优越、有更高的道德感和坚强意志,认为白人观众无法和有色人种角色共情而必须有一个白人角色才可以感同身受,和种族主义中认为“有色人种原始、低智且未开化”的逻辑一脉相承。不仅如此,白人救世主套路还是性❆别主义的。白人救世主认为他们把有色人种、原住民女性从不正常的压迫性的社会中拯救出来,剥夺了有色人种/原住民女性的自主权,甚至有时候还通过爱情婚姻等剧情“驯❆服”“野蛮的”有色人种/原住民女性,强化了“白人征❆服有色人种”的殖民文化。在CW电视台的《绿贱》剧(谁也别拦着我骂绿贱,哎哟气死我了厕所台还有奥利弗·奎恩给我死)里,妮莎·奧‧古,刺客联盟的继承人,一个亚裔战士,在恋人萨拉·兰斯被反派梅林(梅林刺杀妮莎的亲密爱人意图挑起战争、获得刺客联盟的领导权)杀死后寻求复仇。可是傻卵绿贱偏不“允许”妮莎追求刺客联盟式的正义,不,他认为他作为一个“高尚的”蠢货白男能想出更好的方法——他剥夺了妮莎复仇的权利,保护了杀死他朋友萨拉的凶手并和凶手梅林联手挑战拉斯·奥·古——妮莎的父亲,刺客联盟的首领——以“他认为最好的方式”保护城市、为萨拉复仇(期间绿贱还让他自己的妹妹受了重伤,实际上他身边的每一个女性都因为他而被放进了冰箱)。通过利用妮莎父亲想要男性继承人的愿望,奥利弗·奎因夺走了妮莎的继承权——使妮莎的父亲相信他是更好的继承人,于是逼迫妮莎和绿贱结婚。这样一来,奥利弗·奎恩就能获得刺客联盟的领导权、然后他再把这个权力转交给梅林,所以就不会“发生为争夺领导权而导致战争的情况了”。以牺牲妮莎的利益为代价,奥利弗奎恩坚信他拯救了城市、避免了战争。你脑子被驴踢了吧奥利弗·奎恩?妮莎是人,为萨拉复仇是她的权利,继承刺客联盟也是她的权利,而且她非常有能力捍卫自己,再说了,谁能相信你个被宠坏了的只是玩了五年荒岛求生的纨绔子弟能打败从小就被当做武器训练的战士???编剧通过剥夺妮莎,一个亚裔女❆同❆性❆恋的自主权和能力来塑造一个挑战刺客联盟领袖拉斯·奥·古的“孤勇白人男性英雄”,以“为你好”的名头“保护了”妮莎,却忽视了妮莎本人的自我意志,这白人救世主的傲慢是尽数体现了。绿贱根本就不是什么英雄,他是个篡权者、窃贼、种族歧视者、大男子沙文主义猪。

尽管白人(男)救世主套路非常容易被注意到,但我认为,我们有时候盯着白人男性看的时候会忽略一些问题:是的,白人女性或者同样肤色的人也同样适用于这个套路,比如在艾玛·斯通主演的《相助》(2011)(The Help),艾玛·斯通扮演的斯基特开始采访艾比里恩和米妮,希望了解黑佣的生存状态,并为自己的新书积累素材。这部电影里同样是在谈论民权运动的时候边缘化了黑人角色本身,黑人苦难,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战斗都沦为塑造“富有同情心的”白人角色的工具。同样的,在漫威的《尚气与十环传奇》电影里,尽管都是中国人,但文武作为一个异族人寻找神秘村庄大罗只为得到其中的力量、最终爱上大罗守护者并与之结婚的套路,也是相当的殖❆民❆主义。或者在《波巴·费特之书》中波巴·费特作为外人救下塔斯肯部族(一个生活在塔图因星球沙漠中的土著部落)并成为塔斯肯部族的一份子,“教”ta们使用新的交通工具并“帮助”ta们打败了外敌,可是最后波巴·费特离开之后,塔斯肯部族被飞行摩托帮屠戮殆尽。波巴·费特并没有改变塔斯肯部族被欺凌的命运;他也没有提供真正能让塔斯肯部族保护自己的武器,他只是离开了(甚至可以说是他惹了外敌导致塔斯肯部族被灭族)。

我们并不是说殖民历史、白人角色并不能被谈论,只是要看你怎么谈论。在黑人创作者的作品中,《黑豹》并没有避讳谈论殖民历史对黑人群体的伤害,但《黑豹》也没有把镜头聚焦于入侵瓦坎达的白人军火商克劳或者对瓦坎达友好的白人CIA探员,而是谈论了特查拉和基尔芒格对开放瓦坎达的观念之争。在续集《黑豹2:瓦坎达万岁》里,黑人导演瑞恩·库格勒除了塑造了一个非常有深度的新一代黑豹舒里,更是深入谈论了殖❆民❆主义如何在不同原住民部落中挑起对立的。在吉娜·普林斯-拜斯伍德导演的《女国王》(The Woman King)里,黑人创作者们梳理并删掉殖民者视角的内容,介绍了历史上被白人殖民者丑化的一群非洲女战士Agojie,同时展示了白人殖民活动和奴隶贸易对非洲人民——尤其是女性的影响。这部电影并没有避讳谈论那个非洲国家,达荷美王国,同样参与了奴隶贸易。达荷美国王的兄弟甚至把自己的母亲都卖做奴隶,电影中几个女性战士也在战争中被俘做奴隶。她们可能因为部落之间的战争而沦为其他部落的性奴,或者被卖给白人殖民者。《女国王》充分说明了殖❆民❆主义对有色人种女性带来的苦难:她们既面临民族内部的父权制带来的伤害,又还会受到殖民者的伤害。由原住民班底创作的电视剧《保留地之犬》里,导演没有对原住民保留地的衰败和贫困避而不谈,但也并没有局限于描述原住民社区遭受的苦难和不公,更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是几个普通原住民青少年活在当下的故事,谈论ta们的理想,情感和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剧里讨论了白人殖民者将基于基督教的社会秩序尤其是性别秩序奉为唯一“文明规范”是如何破坏原住民的性别文化的,与此同时,原住民们是怎么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拥抱原住民文化的。

在改编自编剧本人萨拉·柯林斯(Sara Collins)的同名小说的《弗兰妮·兰顿的自白》(The Confessions ofFrannie Langton)中,弗兰妮,一个黑人女❆同❆性❆恋讲述她自己的故事:她是殖民活动的受害者,同时她也是幸存者,她的爱比恨多。

无论是《黑豹》《女国王》《弗兰妮·兰顿的自白》还是《保留地之犬》,这些由少数族裔/有色人种自己创作的作品里,有色人种角色获得了白人创作者不曾注意过的东西:自主权。ta们爱过,恨过,ta们被爱着,ta们被铭记,ta们强大,ta们脆弱,ta们既不是野蛮的低等生物,也不是需要被拯救的迷途羔羊,ta们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类。



  • 种族主义&东方主义

殖民主义的另一面是东方主义(Orientalism)。西方国家将亚洲以及北非社会猎奇化,用欧洲帝国主义的局外人的身份去刻板阐释、理解东方世界,以突显西方文化的优越。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亚洲、北非文化充满了异国情调,东方人总体上既危险、道德败坏又放❆荡,而东方女性则顺❆从却又放❆浪,且具有异域风情有着独特的吸引(白)人的魅力。在这样的视角下,亚洲女性不是诱惑白人男性腐❆化的危险龙女(The Dragon Lady Trope形象就是需要被白人男性拯救的白莲花(The Lotus Blossom/瓷娃娃(China Doll形象,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我们甚至不需要回顾历史,就在2018年上映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中仍然可以看到毫不遮掩的种族主义套路(JK罗琳,怎么是你,你真是个无药可救的种族主义帝国主义性别歧视者):纳吉尼,一个遭受诅咒后半人半蛇的神秘存在,罗琳声称她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那迦文化(实际上,这段设定也是她被人批评涉嫌种族主义的时候的推特打补丁行为),但却由韩裔演员扮演;虽然印度尼西亚确实有关于那迦的神话,但起源却植根于印度的神话、文化和传统。罗琳不仅对亚洲多样的文化一无所知,同时也认为只要是亚洲文化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就是可以互换的,成功冒犯了所有人。如果仅仅是关注电影本身的话,纳吉尼的故事也十分糟糕:先是一个白人男性在印度尼西亚丛林中“发现”了她,于是她成为了马戏团的特色赚钱工具(为什么她“愿意”这么做呢?猜猜看),接着她和另一个白人男性发展出浪漫关系后决定出逃马戏团,后来在诅咒使她永久变成蛇之后她又被伏地魔——一个已知反派——当做宠物占有并奴役,最终因为是伏地魔的魂器而被杀死。

我们早在《哈利·波特》系列上映的时候就知道纳吉尼了,但直到《神奇动物》系列,我们仍然不知道她的过去,她自己的故事和文化,她是怎么被诅咒的,她如何控制自己的能力——相比之下,和她一起逃出马戏团的克里登斯(白人男性)却有完整的起源故事。纳吉尼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被变成了“龙女”,强化了东亚女性非人的概念,更是沦为了需要被白人男性拯救的对象——顺从的亚洲女性瓷娃娃(见:白人救世主套路)。她既是龙女,也是白莲花。

两种针对亚洲女性的刻板印象都是高度性❆化的:龙女以性为武器引诱白人男性,而白莲花因为顺从和期望取悦白人男性而被迷❆恋。之前我们提过的蛇蝎美女(Femme Fatale龙女(The Dragon Lady Trope有类似之处,但不同的在于:蛇蝎美女套路和种族特征无关,而龙女套路既是性别主义的又是种族主义的,它污名化亚洲女性的性,并将亚裔女性与过度❆性❆行为和性❆病联系在一起(参考:18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佩奇法案》,明确禁止“为卖❆淫目的输入妇女”用来阻止亚洲女性的移民,她们被定型为❆性❆工作者,并被视作性❆疾病传播的替罪羊)。与此同时,和蛇蝎美女套路的问题一样,龙女邪恶危险但缺乏支撑她们邪恶议程的背景,所以她们是扁平的反派,并不能让受众共情。她们只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邪恶符号,用于引起人们的憎恶。而这种憎恶是有现实后果的:在疫情开始后,世界各地对亚裔,尤其是亚裔女性的骚扰和暴力行为有所增加(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中,68%是女性。尽管如此,针对种族主义的仇恨犯罪新闻报道却经常只聚焦于男性受害者,又是另一个典型的交叉性问题)。

但话又说回来,龙女是顺从的白莲花形象的反面:她们极度自信,冷酷无情,非常有能力,通常是发号施令的一方,与逆来顺受的、缺乏主动权的亚裔女性刻板印象完全不同。在主流荧幕亚裔形象缺乏的年代,龙女之于亚裔女性就像酷儿编码的反派之于酷儿群体一样,鼓舞了一代年轻亚裔女孩。比如刘玉玲在《霹雳娇娃》中饰演的亚裔杀手亚历克斯·曼迪,这个典型的龙女角色缺乏深度,但她是如此强大,让奥卡菲娜认为“她改变了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之后我们知道的事情是,二十年后,奥卡菲娜凭借电影《别告诉她》成为首位获得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的亚裔女性。

就像我们之前反复强调的一样,套路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给龙女一个完整的人物背景,让她的野心有动机,表现龙女的愤怒,展示龙女的能力,让她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比全盘否定这个套路更值得。同样的,善良的、友好的、珍惜朋友的亚裔女性在现实中也当然存在,但是她们不是顺从或者迷茫的,更不是对白人男性有着奇怪迷❆恋的人,她们可能甚至都不是异性恋,或者完全不在乎谈恋爱,每一个亚裔女性都是不一样的。就像《实习医生格蕾》里的克里斯蒂娜·杨,她是一个一心追求医术精进的亚裔女人,她凶悍暴躁,但她非常爱护自己的朋友,她和梅莉迪丝·格蕾之间的友谊是最重要的故事线之一。克里斯蒂娜·杨超越了一维的龙女或者白莲花套路,她是《实习医生格蕾》里最受人们喜爱的角色之一。在《青春变形记》里,美美是一个典型的“听妈妈话”的亚裔乖乖女,但是她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烦恼,比起“顺从”“孝顺”,她最终更在乎的是和女性朋友们的友谊。每一个少数族裔角色都应该是多面的,没有一个单一的套路可以概括她们。



  • 种族主义&种族刻板印象

和亚裔女性一样,主流影视中的拉丁裔女性也受困于类似的种族刻板印象:火辣拉丁裔女性(The Spicy Latina Trope。就像这个套路名称暗示的那样,这个种族主义套路下的拉丁裔女性角色不是高度性❆化的、会“偷走”白人男性的异域风情美女,就是脾气火爆危险的蛇蝎美人。比如在《极盗车王》(Baby Driver)中,艾莎·冈萨雷斯(EizaGonzález)扮演的达令就占了以上两种形象,她在银幕上的出场时间加起来只有两分钟,其中一半时间在和男朋友热❆吻,另一半时间在脾气暴躁地开❆枪突❆突人,最后——多么烂俗啊——为她的男朋友牺牲了,成为过于经典的冰箱里的女人(更加地狱的是,本片还收集了凯文·史派西和安塞尔·埃尔格特两大被metoo运动指名的强❆奸❆犯演员)。这是墨西哥演员艾莎打入好莱坞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尽管她在墨西哥已经小有名气,此前也出演了一些美国电影电视剧,但在她的第一部美国大制作的电影里她只能扮演一个出场时间非常有限、刻板印象的拉丁裔角色,虚构创作中的刻板形象与现实中对演员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交织在一起。

类似的,黑人女性也常常受困于无耻荡❆妇TheJezebel Trope愤怒的黑人女性Angry Black Woman Trope之间,如果她们不是一心只为白人家庭做贡献的顺从黑人奶妈The Mammy Trope的话。前者把黑人女性描绘成性❆欲❆高度亢奋、诱惑甚至捕猎白人男性的女人,并被用来合理化白人针对黑人女性的❆性❆暴力。即使是现在,黑人女性也会因为肤色而遭到双重标准,当她们和白人女性穿着一样时,白人女性就被认为是穿着得体的性感的而黑人女性会被认为是放❆荡的。后一个套路把黑人女性描绘成天生就没有礼貌、极具攻击性的、顽固专横的、脾气暴躁的人。我们当然都知道不是所有黑人女性都脾气暴躁,但这个套路更加恶毒的地方在于,它常常用来压制和羞辱那些敢于挑战社会不平等、抱怨自己的处境或要求公平待遇的黑人女性。从米歇尔·奥巴马到塞雷娜·威廉姆斯,当她们被贴上了“情绪化”“易怒”的愤怒的黑人女性标签,她们的正当要求也就被贬低成了无理取闹。尽管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歧视,才导致黑人女性不得不为自己的基本人权而奋斗。与此同时,这个套路还是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的观点认为,白人女性天真、纯洁、礼貌、富有女性气质,通过将女性气质和“白人女性”强行等同,不符合这些特征的黑人女性则是“太过阳刚的”、“不够女人”,借此羞辱黑人女性。

有色人种女性常常受困于龙女”“白莲花”“火辣拉丁裔女性这类高度性❆化和/或渴望白人男性的爱情的形象。所以,有色人种女性们创造了强大的女性角色。但是因为影视界长期被白人男性导演编剧制片人把持,所以很多强大的有色人种女性角色被不公正地展现在屏幕上,这就是我们在第一期中提到的强大的黑人女性The Strong Black WomanTrope套路的问题:当女性角色被当做一维的强大、能打角色时,她们仍然是被限制的;只能展示唯一一面的女性角色仍没有被当做“人”来对待,所以她们强大,但是空洞。我们看不到是什么让她们强大,也看不到她们强大的背后柔软的一面。这样的陈词滥调会对现实中的有色人种女性带来影响:因为她们被认为是可靠的、能干的,所以她们就应该坚强起来、为他人付出,长久以往,这会让有色人种女性们筋疲力尽、忘记照顾自己。甚至其他人也忘了她们是人类,忘记她们会受伤,忘记她们会心碎。动画片《魔法满屋》里,路易莎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有色人种女性角色:她肌肉发达,高大可靠,力大无比,强壮到能扛起大桥房屋。她乐于助人、从不抱怨,全村人都非常依赖她的坚强可靠。但在强壮的表面之下,路易莎其实暗中感到满足每个人的要求和肩负责任的巨大压力,甚至如果失去自己的力量,会觉得变得无足轻重。在巨大的压力下她的眼皮狂跳,她一点都不好,但她却仍然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告诉自己妹妹一切都好。在影片的最后,路易莎在妹妹的帮助下认识到了她的可爱之处并不在于她的强壮,她可以脆弱可以放松而不会让其他人失望。

如果说《魔法满屋》是给有色人种孩子们看的童话、调低了现实中的残酷,那么在真人美剧《哈莱姆区》里,围绕四个黑人女性卡米尔、安吉、奎恩和泰伊的生活展开的故事就更加反映出现实中种族主义的残❆酷。泰伊因为腹痛而在地铁上晕倒了,但接诊的白男医生轻率地告诉她她只是贫血,尽管她的朋友提醒医生她还有背部和骨盆疼痛,但白人男性医生只是把所有这些归咎于痛经,并没有理会泰伊的月经已经持续了10多天这一反常现象。医院提供的泰诺不起作用,于是白男医生便轻蔑地认为“所以你是为了止痛药”(因为一个种族主义的观点就是黑人会❆滥❆用药物,或者黑人女性更加强大更能忍受痛苦,所以需要止痛药的黑人女性是一种情绪化、无理取闹的人),并拒绝给泰伊,一位黑人女性提供她需要的止❆痛❆药。反过来,正因为这些医疗领域的种族主义,黑人会更加不敢去医院,久病不治于是导致黑人群体更高的死亡率。正因如此,泰伊最终因为破裂的卵❆巢囊肿而被送去了紧急手术,四个朋友在泰伊的病床边反思这个长久以来强大的黑人女性的叙事:这个叙事实际上剥夺了黑人女性的人性,抑制了她们的脆弱和情感,期望把其他人放在第一位优先让别人满意,让她们不敢关心自己,不敢寻求帮助。

当少数群体在媒体形象中缺乏代表、只有单一的柔弱顺从形象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期待“强大的”女性代表。不仅是黑人女性自己内化,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内化了强大的黑人女性的叙事。但是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人是不知疲惫、刀枪不入的超人。让黑人女性,让被边缘化的群体拥有缺陷,让ta们得以在安全的空间展示ta们的脆弱,才能让ta们成为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类。生活一塌糊涂也没关系。穷困潦倒也没关系。倔强得要命也没关系。情绪化、愤怒也没关系。人类有七情六欲,女性也一样,有色人种女性也一样。有色人种对种族主义对性别主义的愤怒是正当的。黑人女性有脆弱的时候。亚裔女孩也会凶悍地捍卫自己的权利。拉丁裔女人可以对性不感兴趣。多样的、有着各种不同缺陷的女性角色才构成了“我们”,“我们”不是铁板一块,“我们”不是整齐划一的,我们也不是象征性的“蓝妹妹”。



  • 种族主义&民族主义

现代民族国家是建立在一种虚构的单一民族团体和单一文化传统之上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国家是由纯粹的单一民族组成并静止不发展的。这也是为什么当谈论种族主义性❆别主义、谈论反种族主义、反性❆别歧视的时候,民族主义(Nationalism)总是裹挟其中。

当种族主义的白人将黑人男性描绘为凶残野蛮、好斗的黑色野兽TheBlack Brute/Mandingo,并且认为他们是强❆奸白人女性的罪犯,用于合理化对黑人的私刑。白人至上主义认为需要保护白人——主要是白人女性的“种族纯洁性”,所以将黑人男性妖魔化,许多被错误指控的黑人被不经审判地残忍处以私刑,死前还被残酷折磨过。而另一方面,黑人男性反对黑色野兽叙事的同时往往也忽略了黑人女性在黑人社群中受到来自男性的性❆暴力。在女权主义运动中,白人女权主义者排斥黑人女权主义者,因为她们并不想直面黑人女权主义者们提出的她们自己作为白人女性的特权问题。在追求种族平等的民权运动中企图谈论种族内部男性对女性歧视的女权主义者们,发现自己也并不受欢迎,因为会被认为是“将枪头对准了内部”。类似的,当我们谈论日❆本❆军“慰❆安❆妇”问题的时候,民族主义声讨几乎总是盖过了“战时性暴力”的本质,而日❆本❆军的“慰❆安❆妇”制度本身就是民族主义导致的。受害者中有白人,有原住民,有中国人,有朝鲜人,有日本人,有菲律宾人,有荷兰人;当女性被当做一个民族/种族的资源的时候,这种事情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无论是种族/民族内部的性暴力,还是民族/种族之间的性❆暴❆力。所以我们怎么可能用民❆族主义要求解决一个民❆族主义导致的问题呢?

在一个民❆族/种族内部,同样是来自这个社群的男性创作者可能并没有主动种族歧❆视,但厌女的写作和种族主义相交汇,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中就变成了一种用来批判/嘲笑某个民族或者种族的女性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变成了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有害刻板印象。美国犹太裔创作者笔下的美国犹太公主The Jewish AmericanPrincess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典型的美国犹太公主家境富裕,出手阔绰,但她的钱却来自父亲或者丈夫,她的人生目标除了和过度保护的妈妈作对就是给自己找一个有钱丈夫以确保她奢华生活能够持续,必要时甚至会用性来收买男性。创作者用这个套路批判消费主义,但却不可避免地陷入厌女俗套——拜托,性别歧视的社会里女性的平均收入和消费哪有男性高啊说真的。对于犹太创作者来说,这些套路是“内部(厌女)笑话”并非种族主义,可对于反犹主义者来说,这样的媒体形象则给指责犹太人——尤其是犹太女性提供了合理的借口。同样的,日本传统作品中性格文静、温柔稳重、听话顺从、相夫教子的大和抚子女性形象最开始或许并不是种族主义的,但通过现代ACG作品的传播,类似于白莲花套路,让日本女性陷入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凝视和困境。

难道少数族裔创作者也一定会内化种族主义吗?由犹太女性创作者创作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就翻转了“美国犹太公主”套路,她塑造了一个典型的50年代美国犹太公主毅然决然放弃了“完美的”家庭主妇生活,开始追求当一个喜剧演员的职业梦。《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播出后大受好评,至今已续订到了第五季;尽管有部分批评认为这部剧有太多的刻板印象已经离反犹主义危险的接近,但重点不在于刻板印象,而在于麦瑟尔夫人超越了任意一个刻板印象,有着惊人的自我意识,她是一个塑造得非常立体的女性角色。

当少数族裔女性创作者创造出不同于白人创作者或少数族裔男性创作者笔下的女性角色时,她们也往往会遭到更加严苛的评判。比如黑人女性创作者笔下的奇怪黑人女孩(The Quirky/AwkwardBlack Girl,她们往往有与众不同的爱好(通常被认为是白人爱好),通常还出身于中产家庭,所以会被一些黑人指责“你怎么这么白”,同时她又不是白人,是象征主义的受害者。但是要注意的是,没有什么爱好是种族的,有色人种/少数族裔不需要证明自己“不是白人”。但奇怪的黑人女孩好就好在她们是由黑人女性创作的,她们从喜欢独立音乐的内向女孩到痴迷漫画的书呆子都有,她们是任何她们想要成为的人,她们不是白人的从属,她们不是每次只负责给白人提供情感安慰的配角朋友,她们就是各个性情爱好都不相同的黑人女性的真实反映。

尽管争取女性权益的女权运动、争取种族平等的民权运动都是追求平等的运动,但我们一定不能忽略运动内部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问题,白人精英女权排斥、边缘化黑人女权主义者的故事不应该再次发生,我们必须看到种族、性别、阶级等等身份的交叉性,我们女性当中有脱下头巾勇敢抗议的伊朗女性,也有巴基斯坦女性们创作的《惊奇女士》里戴上头巾彰显身份骄傲的美国❆穆❆斯❆林女孩娜奇亚(Nakia),我们有《她们的联盟》里喜欢漫画的黑人女性克兰斯(Clence),也有自信尽情唱跳的丽珠(Lizzo),我们有拿下小金人的杨紫琼,也有《真心半解》里害羞的女同性恋艾莉·楚(EllieChu),抛开宏大叙事,让有色人种女性们——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角色——自由地探索自己、自由地表达自己、自由地解释自己,才能超越扁平的角色塑造,打破种族主义、冲破父权制。


评论

热度(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