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H. Felidae Athena

是一只猫科动物
重生的嗑cp新号
被屏蔽的文可见→https://rhfameow.design.blog/
或者
https://archiveofourown.org/users/R_H_Felidae_Athena/pseuds/R_H_Felidae_Athena

厌女套路,角色塑造和女权主义创作

套路(Trope)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或惯例,是某些类型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元素,但也可以延伸到现实的媒体叙事中,比如对社会问题、娱乐八卦的报道【参见:德扑诉琥珀一案,男方花大价钱和精力推动“琥珀是个疯女人(The Crazy Woman)”的抹黑策略】。


套路没有好坏之分;套路是创作者用来向观众表达自己想法的工具。没有套路的话很难凭空创造一个故事。我们在这里是为了识别套路和重新运用它们(以及辱骂一些厌女套路)。


厌女套路

让我们从最臭名昭著的开始吧:冰箱里的女人(Women in Refrigerators)。“冰箱里的女人”是漫画编剧最先提出的术语,用来描述一个常见的套路,即一个女人的强烈痛苦被用来启发或推进男主人公的故事情节。女人通常是主人公的伴侣、家庭成员或爱人。这个术语来源于《绿灯侠#54》漫画,里面主人公发现他的女性伴侣被谋杀,并被塞进了他的冰箱里。这个套路是如此常见且屡试不爽,几乎所有热门男性主角的作品里都可以看到:《死侍》《蜘蛛侠》《钢铁侠》《绿贱》《惩罚者》《碟中谍》《速度与激情》《007》《嗜血法医》《黑袍纠察队》……女性角色受害后,男性角色接管故事,并以她的悲剧作为动机,通常是为了沉浸在痛苦中、寻求暴力的报复,或者仅仅是为了让他能成为的最好的英雄。


《疾速追杀》(John Wick)系列就是一个说明这个套路为什么厌女的很好的例子。《疾速追杀》系列是罕见的、没有使用冰箱里的女人套路的男主复仇动作片,在这系列电影里约翰·威克因为爱狗之死而选择复仇,尽管他本来已经退休了。虽然电影里没有女人死亡,但更糟糕的是,这让人意识到以往同类型的作品里的一次性女性角色,就相当于那只开头就被打死的小狗。


 冰箱里的女人套路不局限于谋杀女性 ,还包括剥夺权力,受伤,虐待和性暴力以及性化。通过把女性角色变成一次性的推动剧情的工具人,冰箱里的女人套路贬低对妇女的谋杀、虐待和性暴力和性化并使之正常化,使女性非人化、边缘化,让她们成为了扁平的一维角色。


相对的,男性角色即使是受伤了、致残了、甚至(比如漫画里的男超英角色)死亡了,他们的“受害”却不能定义他们,他们总是能站起来,对抗不利条件甚至从死亡状态复活。这被称为解冻的死男(Dead Men Defrosting),比如《钢铁侠2》里钯中毒的托尼·史塔克,他就没有因为中毒—濒死而被剥夺人格,反而这不利条件最终促使他找到了比钯更好的动力原料成为更强大的钢铁侠。而反过来,在《钢铁侠3》里,小辣椒被反派注入绝境病毒,需要钢铁侠去“解救”她。


这就引出了另一声名狼藉的厌女套路:落难少女(Damsel in Distress)。被男性英雄拯救的被俘少女套路长久以来一直是神话和文学的一部分。比如希腊男英雄和骑士拯救公主,典型的落难少女被绑架或俘虏,并被关押起来等待救援。她也可能在敌对地区迷路或被困,被困,或遭受任何可怕的命运,她需要帮助才能生存。在其他情况下,落难少女的痛苦是源于她自己的家人,如她的丈夫,她的反派父亲,或邪恶的继母。如果施虐者是她的丈夫,她可能会被反对家暴的人救出。


对于动作片女主角来说落难少女套路尤其危险,如果她需要救助的剧情没有被好好描写,她会突然显得软弱无助,不符合人物性格ーー如果情况太糟糕,她又会被降级为假动作片女孩(Faux Action Girl)。她被认为是英雄,但从来没有真正做过什么英雄事迹。她在自己的领域有着强大的战士的良好声誉,但在战场上却总是惨败。她的才能和技巧为其他角色所熟知,但是由于某些奇怪的原因,观众/读者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她的才能和技巧。但仅仅因为动作片女孩被抓住并不意味着她会自动变成假动作片女孩,关键在于她有没有足够的故事来支持她的英雄名声,因为英雄一直以来都被反派抓住。【同样的道理,不想让你笔下的女性角色成为作为主要人物的恋爱对象而存在的卫星恋爱对象(Satellite Love Interest),那就给她一个除了恋爱故事之外的角色故事,问问自己,“这个人不在谈恋爱的时候会做什么”?】


现在我们都知道把你的女主角降级为落难少女角色是非常糟糕的套路;那么,让她成为比男性英雄更有能力的女性角色就能摆脱失权女性的境遇了吗?《黑客帝国》里的崔妮蒂就是一个这样非常优秀、非常有能力的女性角色。她有时候甚至比男主角尼奥更能打,那经典的空中踢人动作是千禧年之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权主义形象代表之一。但由一位女性影评人提出的崔妮蒂综合征(Trinity Syndrome)(以崔妮蒂的名字命名)指出,“非常有能力的女性角色一次也没有成为独立的、重要的主角,尽管她的入场介绍十分令人震撼”。


尼奥在《黑客帝国》里多次拯救人类,但崔妮蒂,尽管十分有能力,却总是沦为助手而缺少以她为中心的叙事。二十年后的《黑客帝国4》修正了这个问题,这一次,需要从矩阵中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构现实中的人不再是尼奥而是崔妮蒂,她在矩阵里的新角色还“正好”是一个中年已婚母亲,她在咖啡馆里遇到尼奥时谈起社会对中年母亲的要求,她在脱离矩阵前被带着孩子的丈夫所拖累。影片最后,是她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带着尼奥飞起来,正如二十年前尼奥发现了自己的飞行能力。当然,你仍可以争论崔妮蒂和尼奥之间的爱情是否削弱了崔妮蒂中心叙事的有效性,但即使两位异性之间没有爱情,一个女性角色依旧可以有崔妮蒂综合征。比如,《哈利·波特》系列里的赫敏·格兰杰。如果没有赫敏·格兰杰,哈利·波特还有罗恩·韦斯莱从一年级以来已经死过几百遍了;赫敏格兰杰不仅仅是有能力,更是她这个年纪最优秀的女巫。所以赫敏早就知道哈利不会回校读七年级,她早早为寻找魂器的远征做好了准备,她转移邓布利多的禁书,偷来复方汤剂,准备了一整个装满了神奇道具的珠串小包,在被抓住的时候改变了哈利的面部特征为她们拖延了时间,但最后,是哈利·波特杀死了伏地魔。全系列七本书,全都是哈利的视角,赫敏——作为比哈利更优秀的女巫却没有自己的声音,我们只能看到“哈利眼中的赫敏”。教科书般的男性凝视。JK罗琳接下来的所有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甚至包括她后来以化名发布的侦探系列作品)——无一例外也都是男性主角,尽管有这个那个很有能力的女性角色,但她们从来都不是叙事的中心——故事的中心永远是异性恋白人男性。

即使我们开始在我们的故事中包括更多的女性、酷儿、有色人种,我们仍然压倒性地把英雄角色保留给异性恋白人男性,哪怕他们只是充其量只有半吊子能力,而其他所有人都被降级为配角。这也间接导致了杀死同性恋(Bury Your Gays)套路,又称“死去的女同综合征”(Dead Lesbian Syndrome),因为死去的酷儿女性角色占压倒性多数。

当然……杀死同性恋套路并不只因为前述原因,因为恐同,曾经的美国电影审查制度(海斯法典)不允许出现明确的同性恋角色,要么就是这些“性变态”角色必须没有好结局。基于以上原因,创作者们不得明确表现一个角色的取向,于是创作者们把取向的暗示藏在潜台词里,以酷儿编码(Queer-coding)的形式反抗审查制度。但是最终,她们仍会死去。这就导致了很多反派角色被编码为酷儿,因为恶有恶报。尽管这些酷儿编码的反派(Queer-Coded Villain)通常有着夸张的酷儿刻板印象设定,比如迪士尼动画片《小美人鱼》里的女巫乌苏拉,《狮子王》里的刀疤,还有007系列里邦德的敌人(们),不过因为这些角色反传统的性别表达、对自己的样子毫不自卑的特点仍然受到了一代酷儿群体的喜爱。酷儿编码的反派套路也有它的问题,这个套路暗含了“酷儿等于邪恶”“酷儿没有好下场”的寓意,在给人赋权的同时也可以伤人。但并不是说反派就不能是LGBTQ群体了,因为说到底,性少数群体又和顺性别异性恋有什么区别呢,当然有英雄也有反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就是《杀死伊芙》(无大结局版),《杀死伊芙》里的薇拉内尔,她是一个对自己的存在毫不抱歉的疯子、杀手,她干坏事只是因为她想,她是一个被明确描述为女同的反派,她对追捕她的伊芙有着超乎寻常的好奇心,她超越了扁平的一维酷儿编码反派角色设定,她是一个很有趣的、很可爱的反派(直到劳拉·尼尔华丽丽地搞砸了之前所有的角色塑造并杀死了她)。

尽管海斯法典在60年代就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早已熟知的分级制度,但软性审查制度依旧持续了很久,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LGBT角色一次又一次在荧幕上被随意地杀死,从《吸血鬼猎人巴菲》到《杀死伊芙》。根据粉丝们的记录,自1976年以来,荧幕上已经有225个女同和女双角色死去,她们的死几乎只是为了推进剧情。尤其是,在两个女人之间有过一个幸福的亲密时刻之后,她们往往就被随意地杀死。最臭名昭著的是《吸血鬼猎人巴菲》里的薇洛和塔拉,她们在发生亲密关系后不久,塔拉被随机的流弹射中身亡。还有《地球百子》里莱克萨在刚和伴侣发生关系后的死亡,以及《杀死伊芙》的最终集里,薇拉内尔在伊芙眼前被射杀。

酷儿女性们一直渴望在主流媒体——电视剧和电影——中看到自己的样子。如果主流媒体曾经关注过性少数群体的话,那么聚光灯也总是打在男同性恋身上。历史上来说,酷儿女性也是很少被提及的。所以女同性恋、女双性恋角色出现在主流影视作品中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情,因为酷儿女性渴望这样的代表已经太久了。当一部影视作品杀死这样的酷儿女性角色时,人们往往会觉得这部作品认为酷儿角色比异性恋角色更容易被随意抛弃。争辩“直人角色也一直都被编剧杀死!”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事实上就是很多酷儿女性角色在和同性伴侣发生亲密关系后被杀(比如以上三个举例均是如此),异性恋配对粉丝看到在两人最终接吻后,粉丝们会开始脑补她们的婚礼,同性配对粉丝在她们喜欢的角色们最终上床后会担心她们的生命安全。酷儿女性,一直都因为她们的性取向而被高度性化——异性恋女性也会被性化,但从来不会因为她们的取向被性化——她们经受的基于性向和性别的多重歧视交叉在一起。她们的酷儿性,长久以来不是被当做挑战异性恋父权制度的威胁就是被当做性感的助兴,以至于她们被非人化了,所以随意杀死她们是可以被接受的。杀死荧幕上本就稀少的酷儿女性角色只是在强化对酷儿女性的物化和凝视,并告诉年轻的性少数们,“你们生而不直活该因此而死”。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出多维而不是一维的角色,并且让角色拥有能够讲述故事的自主权,而不是陷入陈旧俗套。让女性角色有机会超越落难少女套路设定,这一点很重要。这并不是说女性角色/酷儿角色应该只有积极的正面经历,也不是说任何经历过死亡或创伤的女性角色或者酷儿角色都会立即被“塞进冰箱”“被埋葬”,因为凡人皆有一死,如果是被好好塑造的死亡,女性角色并不会被非人化、被物化。《十三个原因》里自杀的女孩汉娜,用13个原因解释了她的死亡,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女性形象;《鬼庄园》里的丹妮的自我牺牲,是一系列人生经历后丹妮的选择,在她和女朋友/妻子度过了幸福的人生之后,她的死亡是被精心刻画的,是充满人性的,她的角色是立体的,正像历史上每一个男性英雄传记里男英雄英勇的“自我牺牲”,但是更好。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一个碰巧经历过悲剧事件的女性角色与一个完全以悲剧为目的的女性角色之间的区别。


角色塑造

一个强大的、强硬的女性角色(The Tough Girl/The Strong Female Character)就一定是好的女性角色塑造吗?可惜的是,不一定。当然,一些糟糕的强大女性角色尽管反映女性赋权的需求,但是她们被主导影视行业/出版行业/游戏行业的老白男高层影响,以至于并不能真正反映真实女性的样子。比如安吉丽娜·朱莉版《古墓丽影1》里的劳拉·克劳馥,她是个很能打的动作片女主,但是她的人物形象非常单薄,几乎没有什么背景故事,角色设计从样貌到人生经历都充满了男性凝视,她的角色形象甚至被要求要像游戏里一样有着不切实际的大胸(尽管安吉丽娜·朱莉本人反对这样夸张暴露的设计,因为她不想让这样的女性形象成为小女孩们的榜样)。

或者比如黑人女性作者创作的强大黑人女性角色,对于生活中处处受到压迫的黑人女性来说,创作这样的强大黑人女性角色(The Strong Black Woman)是一种女性赋权,因为现实中的黑人女性不是逆来顺受的黑人奶妈形象(Mammy stereotype),但当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的时候,白男主导的影视行业抹去了强大黑人女性角色的进步性而让这些女性角色成为了空洞的、几乎是非人般的强大黑人女性,这创造了另一种有毒的刻板印象,即黑人女性都很强大,很克制很冷静,有着超人般的意志力,不需要关心,不会伤心,不会痛苦。这样的叙事甚至影响到了现实生活,比如医生会按照这样的刻板印象思考而低估了黑人女性患者的伤痛,导致黑人女性得不到足够的医疗照顾。就和盛赞超人一般的“完美母亲形象”一样有毒。因为无论是母亲,黑人女性,还是虚构作品里的强大女性角色,她们本质上都是人类,她们有七情六欲,她们有时候也会害怕,有时候也会恐慌,有时候会感到伤心、脆弱。

“完美”是一个女性经常被要求达到的水平,因为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下女性经常需要做到“完美无缺”才能超越男性同僚而被看到。尽管“强大的”“完美的”“聪明的”“勇猛的”女性角色在一个一直不断告诫女孩“不如男孩”的社会中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女孩/女人们筋疲力尽,只为达到社会对女性的另一个要求,一个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并不是说强大的女性角色没有任何进步性。在缺乏女性代表的早年间,劳拉·克劳馥、《杀死比尔》里的乌玛·瑟曼,都曾经一度是经典女权主义角色代表,鼓舞了许多年轻女孩,也推动了更多强大女性形象而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但与此同时,过于完美的角色同样容易因为失去真实性而变得虚假、不讨人喜欢。

人们热爱带有深深缺陷的虚构角色。人们喜欢看到英雄一般的人物和自己一样不完美。此处插入“玛丽苏”(Mary Sue)。玛丽苏这个称呼最早源自70年代的同人圈,指完美没有缺点的女性角色,她很漂亮,很聪明,很勇敢,作品里的每一个人都爱她,不爱她的人都是冷酷无情的坏人,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有着奇异名字和特别身体特征的原创女性角色(这样的男性角色会被称为加里苏,Gary Tsu),常常被认为是作者的自我投射。尽管这样的角色被批评为作者拙劣的写作尝试,但随着同人社群的发展,人们开始批评一边倒“反玛丽苏”的趋势。玛丽苏通常是作者将自我投射在她的角色上,但玛丽苏在最后得到心爱的男孩的爱情后(或者并没有得到)总是死去。这反应了作者们主动杀死另一个自我的意图,也就是说,这些不成熟的角色塑造,是女性作者们的尝试和探索。有的粉丝指出,玛丽苏是一个新作者进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值得拥护,因为作家只是尝试创作,因为她们有足够的勇气去分享。玛丽苏在作者或同人粉丝职业生涯的后期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她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套路进行创作。

很多时候,对玛丽苏的指责可能由于厌女,而不是对“过于完美的角色”的批评。一些同人作者因为害怕被指责为玛丽苏作者而选择完全不写女性角色。而在男男同人里写到女性角色的作者,会被立刻嘲讽为玛丽苏,尽管这些女性角色一点也不完美,并且也不和男性角色有恋爱关系。一些写女性角色的作者遭到其他粉丝的嘲笑和霸凌。对玛丽苏的厌女憎恨不仅仅局限于同人圈,更是蔓延到了大众媒体。《星球大战》系列里的蕾伊(Rey)被一些男性影评人无端指责为“玛丽苏”,尽管故事情节从一开始就解释了她的许多技能。虽然如此,但狂热的粉丝(星战的粉丝圈……出了名的有毒)依旧不依不饶,甚至对蕾伊的扮演者黛西·蕾德莉进行网络暴力,导致她远离社交网络了好几年。

与一个女性角色如果看起来过于能干,或者在情节需要的时候表现出新的技能就会被指责为玛丽苏的情况相比,却几乎看不到有人指责类似的男性角色。在漫威的《黑豹》里,舒里被一些粉丝指责为玛丽苏, 但同样有着多种技能的特查拉却从未被指责为“加里苏”。 舒里是个聪明绝顶的科学家、发明家,也能拿起武器进行战斗,但她也是个调皮的妹妹,会挑衅、嘲笑自己哥哥,甚至乐于让哥哥在比武大赛上难堪,她是个书呆子,嫌弃特查拉的鲁莽,所以不,她可不是玛丽苏,但只因为她是女性,所以她会被指责为玛丽苏。

不过当然,“玛丽苏”是一个相当主观的认定,对一些人来说的玛丽苏角色,可能是一些人眼中塑造得很棒的女性角色,所以这是一个提醒,如果你正在创造一个女性角色,你希望她很强大很完美,那么有意识地检查她为什么很强大,为什么很完美,她有支撑得起她的“完美”的背景故事吗?重要的是超越“强大女性角色”的套路,看看她是否有着机器人一样的完美无瑕从不出错而不是像任何一个普通人类一样有七情六欲,有黑暗的一面,有缺点和不足?


不幸的是,作为一篇非学术论文的科普性文章来说我已经写得太长了(大笑),而这只是详细介绍了几个套路,所以我们只能下次再见了(如果有人想看的话)。


评论(20)

热度(555)

  1. 共4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